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院专题 >> 萃英记忆>二院群贤 > 正文

大医精诚德为先 ——记原兰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呼吸内科主任安真光先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我此生别无他求,做一名医生、教师,唯求上对得起教我的,下对得起我教的,够不上苍生大医,但以仁术对患者。”

世代为医

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医生。

安真光的人生理想在他15岁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找准了。

也就在这一年的那个夏天,正在享受长长暑假的安真光“从了一回医”。时间是1952年,当时在安真光的老家甘谷及周边一带“黑热病”肆虐,从省城兰州来的医疗队里缺医务人员,安真光在医疗队里接受了两个星期的培训后,成为其中一员,每天他负责给患者做骨穿,观察骨髓片找利杜小体,静脉注射锑剂治疗,控制了疫情,救治了大批病人。

少年安真光,面对鲜红的血液和尖锐的针头,却没有胆怯。其实,早在他还是小孩子时,他就已经面对过这一切了——在他父亲外出出诊的时候,他就会来家里看病的负责做一些消毒或包扎的处理。他甚至还进了手术室,给主刀的父亲做助手——递手术钳之外,偶尔能还要缝针。

追溯渊源,事实上安放在安真光人生理想之上的,也是他父亲的理想。

安真光的父亲是由甘谷教会保送到省城的福音堂教会医院学西医,毕业后到天水的仁爱医院当医生。这所仁爱医院是安真光的姨夫创办的一所私立医院,在1942年,仁爱医院因为救治了一位外国人而名震乡野。据说当时一位来自英国的旅游者在麦积山游览时阑尾炎突发疼痛之昏厥,因为是外国人,加之其他人也无医术,所以最后经当地专员公署出面才将这位英国人送到了仁爱医院。一诊断,阑尾炎,安真光的姨夫立即进行了手术。

多日后病愈的英国人要走了,安真光的姨夫又给了他路费。再一次有这个英国人的消息是在抗战胜利后,原来这位英国人是国际援华剩余物资委员会的负责人,随后,仁爱医院因为得到他的物资援助规模得以扩大。后来,还在甘谷开了医院。

在安真光的记忆中,小时候来家里看病的人不断,尤其是很多穷苦人来看病,父亲不但不收钱,还送些衣物的。一直以来,在甘谷县,安真光的父亲有着极高的声望。

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行为,就像一颗种子已经播撒在安真光那颗幼小的心田里,随着时光流逝,这颗种子在安真光心田也慢慢成长为一颗结满了“仁爱”的大树。

高中毕业后,安真光顺利地考取了当时的兰州大学医学院。

唯有奉献

终于,和父亲一样,安真光成了一名医生。

而分配到内科的安真光也成了科里最忙的人。

当时安真光所在的内科是大内科,40几张病床,却住着100多号人,楼道里都住满了病人。一天从接班到下班,整整工作28小时,除过这样正常的工作之外,安真光还肩负着外出下乡的巡回医疗任务。当时大内科男同志很少,所以,安真光妻子生小孩时,在下乡的他想请个假来一趟都没有被准许。

兰州黄河北庙滩子曾爆发过一场大洪水,据说那一场洪灾灾情严重,死伤不少。当时正是“文革”期间,安真光在接到抢救通知的前一刻,还在医院的至公堂等待开“批斗会”。看着一个个被叫到名字上去台上接受批斗的同事,坐在下面的安真光心里七上八下,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很急切的一声“安大夫”。战战兢兢往台上走的过程中,安真光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如果是接受批斗怎么还会客气地叫“安大夫”?

“安大夫赶快去门口坐车去庙滩子救人。”

接到命令的一霎,安真光顿时释然,立刻跑步冲向门口。等他们医院的车赶到庙滩子时,水线已经很高了,车都无法走了。在步行进入临时安置点开始救治工作,安真光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像这样的外出就诊工作的经历对安真光而言称得上数不胜数,吃不上饭,化险为夷……可以说,在这样的经历中,他所遭遇的险恶同样数不胜数。

有一年安真光在地县一偏远乡村巡回医疗,一天半夜被突然叫去救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摸索着行进,在爬一座山的时候,遇到了两只狼,黑暗中,幽幽的绿光从狼眼中冒出,幸好还有同行人,狼没有赶贸然袭击他们,最后悻悻地离开了。等赶到病人家时,已经晚了,最终人没有抢救过来。当时,天还没有亮,安真光就和死者还有死者的丈夫挤在那个家中唯一的一张炕上。

在确定“克山病”期间,安真光经历了盯着三九的寒冷和随时丢性命的危险,偷偷地去坟地“偷尸体”——为了对尸体进行研究。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事半夜里正挖坟,突然死者家属赶来了,远远地黑压压一片……多年后,说起这件事,安真光曾笑言“如果不是他们跑得快,躲进一个渠沟里,那一晚他们性命难保。”

俗话说,管窥一斑而见全豹。也正是在这样的琐细的平凡经历中,显现出的是安真光先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的可贵精神。

医乃仁术

 “仁爱济世,聪明理达,廉洁淳良。”这是安真光立誓做一名医生时,父亲给予的教诲。这也是他从医一生所恪守和尊崇的人生信条。安真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做良相,就为良医

在继承父亲衣钵的同时,安真光更秉承了父亲的仁爱之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医生的安真光一个月也就26斤粮,那时候老家那边时常来病人,都是日子很苦的穷老乡,老乡一来,安真光总要给些钱。一次,他治好了一个收容站送来的大呕血的病人,当看到这个病人吃不上饭时,他又主动找到领导给病人申请粮票,谁知道这个病人却把他好不容易申请到的粮票卖了,后来,他又跑去申请了,结果,又一次被那个病人卖了。

做一名仁爱医者的同时,安真光也是一名严师。

那时候在每周的大查房中,安真光发现一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缺乏应有的人性之爱,比如在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已经去世的通知时候,医务人员会直接用“报销了”这样的词语。针对这一情况,安真光特别开了会,自此,再也没有人这样说了。

还有一次,安真光去接他的学生的班,看到这位学生头发留得很长,身上的白大褂也很脏,心里就很冒火——哪有这样的医生?连最起码的仪表卫生都讲究。于是,他立刻对着这位学生说了“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到学生走到门外,他立刻把门关上了。

安真光对学生最严苛的要求体现在写病历上。他要求学生写病历不仅仅止于病人病情的记述,更要写出一个医生的感想——你从这个病患身上收获了什么?因为在安真光看来,只有一个医生用了心,才能从一个个病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连续主办了10多个进修班的时候,安真光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他认为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让一个内科医生养成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这对于一个医生而言是重于给他讲一个案例的。

有时候,与医者而言,安真光更像个师者。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多年来,他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会遇到他曾经的学生。一次,一个似乎年纪比他还的大的老头,在众目睽睽之下,就给安真光深深地鞠了一躬,原来,又是他多年前的一个学生。

谁也想不到,一生秉公廉洁的安真光居然也开过一次“后门”。

上世纪90年代他是高评委员会的评委,有一年他们在一个保密地方进行评审的时候,来了一个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在平凉一个乡村医院干了一辈子的老头,这个人什么材料也没有,就一个愿望,给他评上。因为评上了,就会解决很多他的实际困难。当时,和此人同时毕业的都已经开始申报正高了,“最后,在众多评委的讨论后决定给这位工作30多年的老医生破格,应该说同情分占了很重的比例。”多年后回忆往事,安真光觉得这个“后门”开得合情。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所提出的医者的修养和行为准则。纵观安真光先生为医之路,不正是此箴言的一个最好佐证吗?做蜡烛,做人梯。这就是安真光先生,一个妙手仁心的医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唱响了挽救人间生命的大爱之歌,以自己高超的医术和令人敬佩的医德彰显出医者本性的光辉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