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院专题 >> 萃英记忆>二院群贤 > 正文

58年医者情怀芬芳满径 ——访耳鼻喉科退休专家权修文教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 暖暖灯光里的幸福 ]

六月的金城兰州,花香四溢,绿茵成群,夏日的阳光温暖了这座美丽的西部都市。人们仿佛还沉浸在前一天的兰州国际马拉松大赛的热烈气氛中,城市因多彩而可爱。夜色降临,灯光摇曳,五彩流光点亮了城市的夜空,座落在黄河风情线之畔的二院建筑群霓虹闪烁,照亮着回家的路。已然点亮的台灯,透过窗户投射出夜晚暖暖的色彩。人们常说,每一盏灯后都有一个故事,或许伤感,或许温馨,都是人生历程的最美呈现。此时此景,我们欲走进我院耳鼻喉科退休老专家权修文教授的家中,倾听这盏灯光后的故事……

门开了,一位戴着眼镜的白发老人显得格外和蔼可亲,脸上的笑容满是温暖和慈爱。老伴接过老人手中的书,同样慈爱有佳,暖暖的灯光洒在两位老人的脸庞上,传递着携子之手,与子揩老的感动。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记录的兰大二院耳鼻喉科退休专家——权修文。今年85岁,他在二院工作了50余年,扎根兰州,效力陇原,一干就是半个世纪有余。

    权老坐在沙发里,老伴斜倚在旁,安静的房间,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相濡以沫的体贴让人倍感温馨,浮躁的心情顿时也安静了下来。恍惚之间,这里才是幸福的人间,在灯光里呈现完美。

新中国带来好机遇

半个世纪的历程,追忆往昔,娓娓道来,满是流年。1928年,权修文教授出生于甘肃武威一个经商家庭。“父亲就做点小生意,谈不到经商。” 老人谦虚的说,在当地,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还算可以,权幼时没受多大苦,父亲将他送进私塾读书。

1948年来兰参加考试,当时只有80人的正式录取名额,但他考了第110名,好在有幸进入了先修科,也就相当于后来的预科班。“当时想自己能有个小手艺将来养家糊口足矣!”老人说,在先修班学习一年后,没想到好时机来了,正好赶上解放,新中国成立了,于是选报了医学专业。老人回忆,当时兰州大学有文、理、法、医四个学院,自己最后还是选择了医学。

在兰医二院工作的日子

1954年,他从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兰大二院 (当时被称为兰医二院)。实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一年的实习期也是在兰医二院进行的。起初报的眼科,在眼科实习六个月后,在口腔科和耳鼻喉科各实习了2个月。

 回忆起那些日子,老人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青年时光。初入耳鼻喉科工作时,权修文只有26岁。

“那时候设备简陋,科室里的条件差,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没有人抱怨条件艰苦,大家只有一股子干劲,一心为了患者,那些岁月,人们普遍贫困。”老人回忆,当时耳鼻喉科只有16张床位,后来才慢慢扩展为67张床位。当时医院的老领导问起他想干些什么,他考虑到自己实习在眼科,想留在眼科,但由于当时耳鼻喉科的人手不够,医院领导又将他安排到耳鼻喉科工作。

其实耳鼻喉科正好也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那时候,耳鼻喉科的大夫不多,但那个年代,患耳鼻喉疾病的患者很多。“权修文老人回忆说,到耳鼻喉科工作才知道耳鼻喉科大夫的重要。

老人感叹,耳鼻喉器官在人体中很重要,一般耳鼻喉疾病很可怕,“有的病人来时气都上不来了。有时已经到晚期了,一检查是喉癌…..“老人说那年头,人们普遍贫穷,看不起病,等到实在扛不住了才来医院,结果一检查已经相当严重了。

患者——他牵挂一生的朋友

在权修文的医术生涯中,患者是他一生的牵挂,也是永远的朋友。患者的康复就是他最大的财富。听听那些年,老前辈们是怎么救死扶伤,惠济苍生。或许,权修文老专家就是那个年代医生的典型。

老人回忆那时候,医疗条件差,用的药物很紧缺,就连青霉素也是凭票购买。对于贫穷和急需救命的患者,用这种药他都会好好给予特殊的关照的,老人说:“正因为那种药管用又难买,所以为了救命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名西固的患者来医院看病,当时这名患者喉咙里长了一个东西,说话嘶哑吃力,他做了活检后,发现是喉癌,当即建议立即去上海治疗。“当时兰州的技术很难治愈,我没有在外地进修过,但参观过上海的医院,觉的水平比我们高多了,患者的病情不能耽搁。”老人说。由于安排恰当,患者得到了治愈。

“你说的这个人就是前些天还来看望你的那个老张吗?”老伴插话道。“是的,就是他。”权老回答道。老夫妻俩的话匣子顿时打开了,同时也开启了一段真实感人的医患真情故事……

镔铁厂的老王、郗师傅、那个公安局的女同志……一个个患者真实的面孔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在老人的脑海中。虽然有些记不起姓名了,但那段段真实的医患感情却深深地烙在老人的心中,也让权教授的老伴王阿姨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

西固的老张近八十高龄,前些日子权修文教授生病的时候,老人还步履蹒跚地前来看望。镔铁厂的老王前几年一有个头疼脑热就跑到家里找权医生,老人仿佛成了他的私人保健医生。其实,老夫妻俩对曾经的患者来者不拒,对他们的到来反而觉的很欣慰,这是一种医患之间难得的信任,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感情。时间长了,患者和他都成了朋友。

与权老的聊天中,笔者一直被一种感动包围着。回忆中,权老爷子也被那些老朋友们感动着,现在想来,这些年关系要好的老朋友基本都是当时从医时临床上认识的,都是曾经的患者。没想到,这种医患关系竟然保持了大半辈子,这种关系转化升华,成为了人世间最珍贵的友情。

“有些人前些年还来,后来再没见到,他们有的已经去世了……”老人有些伤感的说。

医者——责任与爱共存

 1984 年,权修文任耳鼻喉科主任,1992 年退休后作为科室技术顾问参与专家门诊并坚持进行科室查房指导。去年才从门诊退下来。

在权修文妻子王阿姨的记忆中,丈夫一直视患者如亲人,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仿佛为患者解除病痛就是他最快乐的事。“记得十多年前,

一个患者需要注射,他每晚准时凌晨三点过去为患者打针,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可是他从来没有一次推辞,没有一句怨言……”丈夫的仁心仁术让老伴格外的自豪和感动。

“他给人开过两毛钱的药,也开过两块钱的药,这些便宜的药都很管用,他心肠好,见到贫穷的患者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为他们治病。”王阿姨说,丈夫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数不清权修文老人一生救治了多少的患者。“救死扶伤”在他看来就是医生的天职,不讲任何条件,为患者想办法尽快减轻痛苦,药到病除是最关键的。老人奉行的原则是低调做人,一心为患者着想。

妻子眼中的权修文也是内秀善良,任劳任怨。老人在文革期间也曾受过迫害,被关了11个月的牛棚后,连走路都很困难。然而,毕竟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老人说他很感谢共产党,很感谢新中国带给人们的好生活。正是有了共产党,有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安乐祥和的晚年。“现在的人应该珍惜,比起过去的日子真是幸福……”交谈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老人胸襟坦荡,是一个知足且内心永远充满感恩的人。医者,责任与爱共存的历程才会珍贵。

点滴遗憾即成追忆

从医五十年多年来,老人兢兢业业。王阿姨回忆说,权主任在门诊的时候,从来没有按时下班过,即使离开门诊的前两年,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周两次的门诊,多数时候回家都到下午一点多了。“我做好饭左等右等都等不来他,每每去找的时候,发现他还在给患者把脉治病,我只能在门口悄悄地等着他。”王阿姨有时候也心疼地抱怨几句,但丈夫总是说,人家那么远跑来看病,又排队等了一上午,他怎么忍心自己下班,让病人回去再等呢?

王阿姨知道丈夫的性格。其实,在她心里,陪伴这样一位有责任心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权老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桃李遍天下,现在耳鼻喉科的后起之秀让他倍感欣慰。那是一批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的医务工作者,像郭玉芬,袁逸铭等。然而也有让老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他说:记得七十年代中的一次,为一位患者做喉部手术时,突然手术室的墙壁被冒失的施工工人用电钻强行打孔,他没有丝毫的防备,手突然颤抖了一下。

“刚刚割开喉咙,我觉得很对不住病人,一个星期没有心思吃饭,也睡不着觉。好在一周后患者来复查时说恢复得很好!”权教授说,尽管没有造成事故,没有留下遗憾,但这次他在心里一直谴责着自己,始终觉的对不住患者。老人讲述的声音越来越小,慢慢的又陷入了自责……

权老的晚年生活,除了喜爱阅读文学类书籍,还读了很多书刊杂志。当然,专业书老人从来就没有放下过,尽管年逾八旬,但老人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据老人的同事讲,几天前恰逢权老探视病人,偶遇一患者前来会诊,权老以最简单最省钱的方法为病人解除了病苦,他深受感动,真正体会到医者仁心的含义。

“大医精诚”,水利万物而不争”,也许这就是对权修文教授医术生涯最好的总结吧。

 

人物档案

权修文,男,1928年生于武威市,195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并留本科室工作。

1980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副教授。1978年起任科室副主任,1984年开始任耳鼻咽喉科主任,1992年退休后作为科室技术顾问参与专家门诊并坚持进行科室查房指导。

在本科从事耳鼻咽喉科医疗工作50余年,完成了乳突根治术、全喉切除术、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上颌骨切除术、食道狭窄扩张术及气管异物取出术等高难度手术。撰写《瘢痕性食道狭窄的逆行扩张治疗》等学术论文多篇,发表在《兰州医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参与《常用急救手册》一书耳鼻咽喉科篇章内容的编写。为我院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