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院专题 >> 萃英记忆>二院群贤 > 正文

鞠躬尽瘁书写励志情怀 翰墨飘香彰显精彩人生 ——记首届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外科专业主任委员李旭东教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他是一名悬壶济世默默奉献了近六十载的外科老专家。低调,沉稳,内敛、睿智,这是初见李旭东主任的印象。老先生80多岁了,依旧刚健矍铄。

先生也曾是“6·26指示”赴平凉的二院专家。下过基层,跟过大师裘法祖。

他一生饱经沧桑,阅历丰厚。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西安解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六零年”大饥荒,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西北腹地医疗行业的发展变化。

来自“盐运之城”

李旭东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山西运城。世代躬耕,1937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他,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战火中被迫停学,父亲将他送进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国学知识,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日后从事中西医奠定了基础。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黄河金三角经济圈黄金位置,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自古以来,这里不乏公候将相、学者志土。上古时期就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黄帝战蚩尤等等历史传说,春秋时富贾大商猗顿,汉代绛候周勃,三国名将关羽,晋隋两朝文化名人辈出。家乡厚重的文化背景对他青年时代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他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尽管离别一甲之年,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依旧荡漾在李旭东心间,四合院、粗布衣,朴实的乡亲和那个他长大的村庄至今清晰地停留在他脑海中。先生虽年过耄耋,但思维清晰,谈吐极富逻辑。

 

献身医学事业

高中毕业,他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然而,他却萌生了一个让家人都吃惊的念头,他要学医。那时正值建国之初,医学事业处于发展新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也一直是他的梦想。于是,他又考上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还记得1951年秋天的那个早晨,一辆大卡车经过四天的颠簸,将他载到西北兰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1956年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工作。

“当时的医院极其简陋,全院总共有200职工,破旧的平房,四合院,很清苦的生活……”当时,他所工作的科室是大外科,而医院总共也只有内、外科、妇产科、精神科几个科室。他们所面对的患者多来自本省市,虽然医生数量相对较少,工作量大,可是能锻炼和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能力。尔后,从湖南、沈阳、大连等地来了一批医生,对于医院来说,无疑又吸收了新鲜血液,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他第一次做手术是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切除阑尾。这是他做外科医生的第一例手术,他做的及有耐心、及其细致。看到他手术的病人痊愈后,他心中很欣慰。以致于多少年后当时的情景还在眼前。

1958年,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建成,他被调去当外科总住院医师。所谓的总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值班,上对主任医师负责,下对主治医生负责。具体安排调度患者手术日程以及日常事宜。这段总住院医师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他的诊疗水平,对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师”同行

跟着大师学习,这是无数医学学子梦寐以求的事。1960年,他有幸到武汉医学院进修,师从我国外科鼻祖法祖教授,得到了他的指导和培养,拓宽了眼界,开拓了思路。这段时光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记忆。

他看到了这位“外科总师爷”的医术和人格魅力。“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这是裘法祖的格言,也是对他们的要求。回忆起与裘法祖共事的那些日子。李旭东老先生激动不已。

在武汉的日子里,中国大地正在遭受着大饥荒。和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可是工作照样得做,手术一台接着一台……,虽然很艰苦,但学到了不少知识,与大师共事,毕竟这是人生的一段特殊经历。一年多后,他回到兰州。

那时候医院根本谈不上发展建设,只是维持正常运转。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整天各种运动不断。文革以后,医院开始分科。李旭东在普外科当主任,普外科是最辛苦也是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病人多的时候,过道里加满了床,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中他们做到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李旭东是兰医二院普外科创建人。1959年以前,尽管受病房、麻醉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但普外科仍开展了许多业务,如常见急腹症的处理、胃大部切除手术。1959年,正式成立了普外专业组。李旭东和同事们开展了胆囊切除手术,乳腺根治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李旭东从武汉进修回来后,新开展了全胃切除、肿大脾脏切除、直肠癌根治、胆肠吻合术、肝左叶切除术。

他为科室建设投入大量的精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胆道疾病、胃肠疾病。如:胆道蛔虫症采用胆道排蛔汤、胆道结石采用胆道排石汤、急性阑尾炎采用大黄丹皮汤加减等,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及经验的文章发表在省内外学术杂志上。

 

“宝刀”不老为杏林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表了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讲话,史称“6·26指示,为了响应“6·26指示”,一大批来自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医师下基层,特别是深入西北腹地支援西北的医疗事业发展。同时,兰医二院也有大批医生派往平凉、河西等地。那是1969年,李旭东和同事一行14人被分到庄浪县四个公社,他在大庄公社。8个月时间里,他们做了大量的手术,同时还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记得有一次,一位当地人突然胃出血,病人距离县城医院还有50多公里路程,人命关天,生死事大。他们是省城去的医师,该怎么办?做手术吧,在公社卫生院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那是要冒非常大风险的,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不做吧,也不行!只有他一个外科大夫。于是他和工宣队商量,对方表示要立即手术。由于没有氧气,照明只是一个简单的40瓦灯泡和一只手电筒,左面是一个简单的医疗器械箱,右面一个火炉,中间长条桌上躺着疼痛不堪的患者。面对这样的条件,看着一个生命的渴望,他俯下身子,开始了胃切除吻合手术。

……这一场手术简直就是挑战。在患者疼痛的反抗中,在他们紧张的汗水淋漓中,一个多小时将手术做完。李旭东自己也感到吃惊,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如此之神速,如此之顺利地将这个患者救活了,后期恢复十分顺利。之后,大家都知道省城来的大夫很了不起。于是,患者越来越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八个月时间里,李旭东还为当地人做了不少的腹部手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李旭东长期从事医学院临床教学工作,他承担着本科和大专生的临床实验教学任务。七十年代后,他任兰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每年每学期课堂课程和动物实验课程。积极投身于教研、教学实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多年来,为推动我省普外科的发展,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其渊博的学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普外学科技术力量,遍及省内外,教学成效显著。曾荣获甘肃省高等院校实验室和医学院实验室先进个人奖。    在任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期间,李旭东先后五次举办全省普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和主持召开西北五省普外科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同时举办西北五省普外科学习班,并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来兰讲学办班,为提高我省普外科的水平,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后续人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3年退休后,继续参加兰大二院普外科专家门诊及外科常见病手术,同时经常深入到基层医院会诊,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2007年到现在多次参加兰州大学离退休处组织的老教授到永靖县、广河县、东乡县等地的义务巡诊和咨询工作,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荣获“兰州大学老教授事业老有所为奖”。 2011年甘肃省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鉴于他在外科领域做出的特殊贡献,特授予“甘肃省普通外科终身荣誉教授”。兰大二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50多年了,多快呀!”行走杏林近六十载,老先生有很多的感慨。老先生总结说:“当医生要胆大心细责任强。”《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句话成为他立志育人的坐标:我们做医生的,不但要做学问,还要学好如何做人。先生育子有方,一子二女也孝顺争气,子女都投身甘肃建设事业。其中,女儿和孙子继承了他的衣钵,志定杏林。2004年,老伴姜美玲撒手人寰。从此,老先生侍弄柔翰,舞文弄墨,潜心书法艺术,翰墨飘香度晚生。

 

【寄予后生】

“培养更多的外科学科人才,注重青年外科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传承给青年医生,让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让普外学科成为甘肃医学最好的学科之一,    多做内联外引的学术交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面媒体。多渠道增加外科学会经费,更好地为外科建设增砖添瓦。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效益。    注重外科医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以本职工作为重点,提高敬业精神。加强病房的现代化管理,吸收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使专业技术更加精湛。

【人物档案】

李旭东,1931年出生,山西运城市人。1956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外科工作,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几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78年任兰州医学院手术学教研室主任;1983年任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普外科主任医师;1987年任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普外科教授及普外科主任;1993年退休。

在任期间曾任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外科学会第十三、第十四届委员会会员、1982—1993年任中华医学会甘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委,在任中华医学会甘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数次成功举办西北五省学术交流会议,为甘肃医学外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曾在国内和省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在肝、胆、胰、肛肠、乳腺、甲状腺等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同时也为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普外科创建上作出了自己贡献。荣获“甘肃省高等院校实验室和医学院实验室先进个人奖”、“兰州大学老教授事业老有所为奖”、“甘肃省普通外科终身荣誉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