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行儒为儒医 耄耋君子兰花羡——刘宝厚
刘宝厚教授是医疗卫生界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耄耋之年,仍在履行着治病救人的天职,闲暇之余还做着一件让人叹服之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整理父亲刘尔炘先生遗稿。刘尔炘是清末光绪皇帝清点翰林,陇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整理一部书稿就是挖掘一部历史、梳理一个时代。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没有多少古文功底,况且又是古稀之年,梳整这些遗存文稿确实是一种挑战。然而,老先生靠着坚定的意志,不仅揭开了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揭开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父亲之心灵秘史。
圆梦 刻苦整理先父遗作
清癯、睿智、严谨、执着。这是刘宝厚给笔者的印象。炎夏之日,造访老教授,他正在家伏案研读书稿,与外面的酷热相比,他家格外的安静和清凉。看病之余,整理书稿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全部。
早在2002年,他因患肺部炎性假瘤被切除了一叶肺,2005年又做了胃大部份切除术。2006年,刘宝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父亲文稿。由于他家没有任何先父的遗物遗作。五年来,他白天奔走于各图书馆,找关系,查资料,拍照片,复印,抄写。晚上,认真研读,查字典,搞翻译,挑灯夜战,直到子夜才息。为了支持他,家人帮他买了电脑、照相机。于是,这位七旬老人开始学电脑、制图扫描、使用数码相机。
由于先父博学多才,古文功底深厚。如果说整理文稿有难度,那么整理书法集更难上加难了。自整理先父遗作始,刘宝厚整个人似乎都变了,变得不可琢磨。有时,他会半夜突然从床上蹦起,扑到桌前写写画画。那种激动的劲头让家人直纳闷……原来,他满脑子都是父亲的文章,仿佛通过文稿,他与父亲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知父莫如子!父亲即使远去多年,做儿子的也永远与他心灵相通。正因为这种骨肉亲情,正因为这种血脉相连,正因为这种心有灵犀,才让刘宝厚坚持了下来,顺利地完成了那些繁难深奥的文字工作。五年来,《刘尔炘楹联集》、《刘尔炘书法集》,《刘尔炘诗集》相继出版。《刘尔炘文集》正在攻坚阶段。为了文字准确,刘宝厚请教了兰州地方志知名学者邓明先生,以及兰州大学教授柯杨,还有各大高校的历史系教授、汉语言文化工作者,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无数人提起过父亲的名字,无数人给予过各种评价。有人说他是儒家正统思想,有人说他封建守旧。正是这样难以定论的思想和父亲当年对陇原的卓越贡献,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代才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被定位出生不好。然而,有很多人对父亲还是心存感激。"要不是刘大人,我一家人命都没了!……"这样的评价又一次唤起了想探究父亲的那种好奇。
于是,刘宝厚决定整理父亲遗作,一方面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一个真实的父亲,另一方面将这些文化遗产做以更好的整理,以便得以传承和弘扬。
回顾 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过几年的文字淬炼,刘宝厚已经成为一位很内行的文化专家了。但他的中医之路更值得在二院的史册中大书特书。
1952年,刘宝厚考入西北医学院(现为西安交大医学院)。一年后,被评为三好学生,不久便当选为学生会主席,1954年,又当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书香志节远,声名动长安。1957年毕业后,刘宝厚被留校任教。然而,想起远在兰州的故乡,加上对西安气候的不适应。他决定和同学调换工作,到兰州医学院工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59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刘宝厚报上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就这样,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
那年头,正逢"60年"全国大饥荒,国家陷入三年困难期。西中班学员每天除了学习,还要干开荒种地的苦力活,吃不饱,营养差,有些学员半途而废退学。大浪淘沙,胜利属于坚持的人。刘宝厚坚持了下来,并以优秀的成绩向社会交代。夙兴夜寐,刻苦励志。三年学成,刘宝厚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奖励。
结业之后,他回到了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并拜于甘肃名宿柯与参先生门下深造。柯老先生风度儒雅,学验俱丰,望重金城。柯老师经常教诲他,"学习中医要有虎穴探子的精神。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只有穷源意要,知常达变,才可领悟其中之奥妙于万一。"当有人问柯老师,属于中医哪一学派时,老先生非常严肃的说,为什么非要属于某一派不可呢?应取各家之长,老先生非常注重中西医的结合。为此,师徒二人合作融洽,诊病时,柯老师先要求刘宝厚作出西医诊断,然后他再用中医辨证。病症结合的方法,奠定了刘宝厚医学生涯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刘宝厚认为,中医之所以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在治疗疾病中有很好的疗效。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的功底从兴趣开始,从背汤头歌诀和那些精典的著作做起,苦心研读,为他日后的中医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刘宝厚一生主攻呼吸和泌尿两个系统。上世纪60年代末,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抓老慢支,兰州医学院也成立了攻克老慢支协作组,刘宝厚被抽调二院气管炎组工作。他发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光靠西药消炎止咳、化痰、平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必须借鉴中医的理论和经验……
1978年,刘宝厚主持完成的《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的临床研究》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目标 病人的健康我幸福
中医科刚成立时只有门诊,连张病床都没有,文革期间医院在9病区的平房里,开设了贫下中农病房,说是病床实际是土炕。文革结束后,9病区改为中医科,土炕换成木板床,条件虽然简陋,但中医科总算有了病房。
在综合医院里如何开展中医工作,作为科主任的刘宝厚反复考虑,决定以中西医结合,创最佳疗效为宗旨,将40张病床分设两个专业,一个是由他自己主持的肾脏病专业,另一个是由张璇主持的脾胃病专业。并分期分批地派中青年医师到内科相关专业学习,为做好临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础。刘宝厚率先在国内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于肾小球疾病血淤证的诊断、中医辨证及疗效评估上,为肾脏病血瘀证的诊断,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客观指标,其论文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刘宝厚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潜心致力于治病救人,带徒授教,著书立说。近10余年来,虽然做了两次大手术,但他对所从事的事业坚忍不拔。年诊治肾脏病患者8000-9000人次,指导抢救危重病人。对于医生而言,患者是真正的良心。而治好每一个病人,对刘宝厚而言,是最大的安慰。刘宝厚从医生涯中,不知看过了多少患者,救过了多少条命。从他充满慈善的面孔,让我们读懂了生命的智慧和平静。
桃李芬芳,弟子遍天下。国家卫生部评选的全国300名名老中医中,他每期都带两个徒弟。如今,他的10多个徒弟,像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甘培尚局长、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戴恩来博士、兰州市二院的肾病科主任许筠、日本的丁建文、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曹田梅等等,徒子徒孙各个在医疗战线都是精英。在刚刚庆贺的八十大寿上,他的学生这样形容:"儒门行儒为儒医,精中通西除百疾。耄耋君子兰花羡,一身傲骨梅堪比?膝下桃李掩成林,传道授业志不移。松柏延年鹤增寿,福乐康健度期颐。"
【人物简介】
刘宝厚,1932年生,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曾任兰大二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华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等职。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任兰州医学院助教,1959年至1962年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因成绩优秀,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一等奖;1998年甘肃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甘肃省卫生厅优秀论著一等奖;合编《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扶正升压片已按中药新药六类药开发;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业论著5部;1963年获国家卫生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学基金奖;1996年由甘肃省人事厅收入《甘肃省专家名册》;1997年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专家;2001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荣誉称号。
主编《内科诊断于治疗》《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等著作5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在国内率先将血液流变学检测用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上,创立了肾小球疾病血瘀证的微观指标,开拓了微观辨证的思路。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传奇"性学泰斗"史成礼[ 08-13 ]
- 下一篇:鞠躬尽瘁书写励志情怀 翰墨飘香彰显精彩人生 ——记首届中华医学会甘肃分…[ 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