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院专题 >> 萃英记忆>二院群贤 > 正文

五十余载春华秋实 扎根陇原杏林增辉 ——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裘明德教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我们总会感动于那些将一生都奉献给一项事业的人,我们总会感恩于那些给我们引领和教诲的先师。今天与我们相约的这位老先生把他的一生奉都献给了我们西部医疗事业,用他的睿智为我们打开医学专业的大门,开启了我们为之不懈的事业之源。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人生,是永远值得我们敬重的人生……

    相约裘明德老先生,如同相约了那过往的沧桑岁月。老先生的精神所传递给我们的就是那过往半个世纪的传奇。听老先生娓娓道来,我们聆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历程,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执著和坚定、真诚与关爱。已近耄耋之年的裘老先生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言谈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一位老学者对神经医学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忘我姿态——为人民,无私奉献;攻专业,精益求精;为学术,攻坚克难;育后辈,硕果满枝。

    走进西部,留驻一生

    裘教授在学术上潜心研究,攻克专业领域难题,带领学科团队创建了兰州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及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为西部地区乃至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过人的毅力和智慧从医执教50多年来,在医学科学领域中孜孜以求、辛勤耕耘,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仰,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和医学科研工作者。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对支援西部的医疗卫生事业满怀激情,没有丝毫的犹豫。对于西部的贫困与医疗资源的匮乏很多从医的人们都是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而裘教授从来到兰州医学院的那一天起,就以简从容,克服人员缺乏、设备简陋、处置方法原始等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临床医疗、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工作严谨、细致,在救治病人中重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各种临床资料,并经常查阅大量医学文献,还协助韩哲生教授开创了专科病房。工作得到了韩哲生教授及同行的肯定,同时被确定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这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也就注定了他与西部结下不了情缘。

    1959年12月,裘明德教授开始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当时,医疗条件差,只能靠经验,如果是脑瘤病人从检查到完成手术要花费很长时间,十分累人。还有就是地县会诊特别多,而且路况差,车质低,有时出差不分昼夜,就这样他的足迹遍及陕甘宁青,对待病人具有医者仁爱的关爱情怀,时刻关注着医院发展。那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坚持下来,表达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正如他所说:“这是我对事业、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孜孜不倦   博学精医

    裘教授五十余年一如既往,学风严谨。不但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在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撰写了《棘球(包虫)囊肿病80例》、《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中国的颅内泡球蚴病:外科治疗的探讨》、《脑泡球蚴病,14例的治疗经验》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引用和好评。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医学上的重大难题,裘教授曾带领6位研究生和1位青年医师从外伤后脑水肿的神经生化改变与神经生理、生物物理、脑的形态和临床及预后方面进行研究,在控制脑水肿,改善预后方面取得了有效方法。

    裘教授还在脑瘤免疫、脑瘤基因P53、脑移植方面很有研究。“文革”前后曾发表多篇中华级中英文论文、国家级及SCI文章。为西部神经医疗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

    专业方面,技术精湛,在当时他的颅脑手术非同寻常,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开展,颅脑手术越做越细,损伤越来越少,出血微不足道,使手术效果更趋完善。正是他夜以继日、不断操劳、辛勤耕耘,在教学上满园芬芳,在科研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使众多的患者得以解决疾苦与病痛。

    就是这样,50余载春秋,裘明德教授总是兢兢业业,正是这种高尚的职业精神与坚韧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他的医学传奇……

    诲人不倦   桃李天下

    他既是一个医者,又是一个师者。从医50多年的裘明德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传道解惑、桃李满天下的育人者。

    在学生眼中,他是可敬可畏的师长,他常常教导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害人害己”。他每天坚持工作到凌晨,如饥似渴地了解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查找大量的文献对诊断及治疗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平时裘教授对学生严格要求,鼓励他们要有所作为,帮助他们选择研究课题,探讨研究方案,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论文不厌其烦逐字逐句修改。这些至今还在学生中记忆犹新,深受感动。由于他的精心栽培,多名研究生成长为科室骨干。

    裘教授现已八十高寿,书房的灯光常常亮起直到很晚,他在用人生点亮我们的事业,用精神诠注我们的理想。他的勤奋、严谨、博学、钻研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学生眼中,他还是一位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师长。1984年在韩教授建所时争取了全省第一台CT机,1992年裘教授又亲自贷巨款购置了省内首台MR(低磁型),使研究所资产达500万以上,把研究所从700平方米扩大到了1200平方米。在当时成为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神经病学研究所。据统计,裘明德教授一生撰写的文章达160篇,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人,又获得省部级奖6项,厅局级奖10项。1989被医学院评为优秀教师。1992年与1994年他成为两个国外医学会的会员,并被批准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求是光芒   泽被陇原

    裘教授这样成功的一生是靠他艰辛的付出、靠他“活到老学得到老”的拼博精神和对事业永不止步的坚定信念与追求而获得的,如此完美的一生总让我们敬仰。

2001年,裘教授退休后受聘到珠海市二院,他坚持门诊,查房,会诊,审阅修改稿件,有时也参加全国会议,并主编《神经外科新的实践》,撰写多篇新的论著,参编了王维治教授、王正国和王忠诚院士的教材。目前虽身居外地,但仍关注着兰大二院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他为此奉献一生的专业研究基地。

他指出:“神经外科要不断发展,研究所博士点是重点。早年开创的脑研所,已为甘肃及国内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人才,目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广大患者服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所的深入发展不能忽视,医、教、研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显微与微创神经外科的研究与培训、旁路脑血管搭桥手术的指征与应用、干细胞移植的神经修复值得钻研、癫痫灶的精确定位与多种癫痫手术的开展、神经调控技术的深入与扩大应用、颅底手术入路的研究与开发、神经肿瘤的分子医学、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研究以及神经导航技术的引进等,均为短期和长期目标,希望二院脑外阔步前进,赶超一流。”

抚往今昔,光阴荏苒,从这一点一滴中折射出的是裘教授敬重事业,热爱故土的一份赤诚之情。

海纳百川汇聚蓝色海洋,博览人生凝结艺术光芒。回望裘教授走过的道路,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精神财富……

    岁月感言

    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喜欢怀旧,像我,现在就时常想起我刚刚来到医院的那个时候,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工作热情似火。说实话,我真是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能在比我们当年不知道好多少倍的条件下工作,特别是如今环境设施都很好的新综合楼的投入使用,所以啊,期望年轻人能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做个好医生。做为医院的一名老职工,看到全院上下齐心合力和医院“1235”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从心底里感谢为医院发展尽心尽责的领导们,谢谢他们为百年历史的兰大二院所做的努力。

分享到:
[字号: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