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学科(医学影像)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放射学家张令翊教授组建,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独立医学学科之一,也是国內首批影像诊断硕士学位授予点,著名放射学家郭景岳教授、魏忠厚教授、王万珠主管技师、李书芹主任、李静主任医师和何宁主任医师曾作为学科带头人长期在科室工作。科室现拥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5人(包括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10人,主管技师7名,主管护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22人,各级医技护人员近100人,有30多名硕博士、30多名进修生和规培生常年在科室学习、工作和研究。科室现拥有:GE Revolution 256排SCT、西门子双源Force CT、飞利浦128排SCT、佳能Aquilion Prime SP、联影uCT 780、GE宝石能谱SCT、东软128排SCT及美国NeuroLogica移动CT等,拥有各类进口数字胃肠机、数字拍片机及移动DR机等20多台先进设备,拥有先进的全院级PACS系统。科室形成了以医技护联动协作工作的模式,形成了神经、胸部、心血管、腹部及骨肌为亚专业组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模式,形成了“传承、交流、团队、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科现为甘肃省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甘肃省医学放射专业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甲等重点学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学影像专业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医学影像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博士学位点,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周俊林教授为甘肃省首位放射影像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科院自动化所田捷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终生教授张卓立教授被聘为兼职博导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共发表CSCD、SCI等论文300多篇,国际大会(RSNA、ECR、ISMRM)录用13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省市级等科研项目50多项,多次获得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科技创新奖及教学创新奖。科研获奖40余项,其中周俊林教授2014年、2021年两次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2020年、2023年周俊林教授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19年刘建莉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资助,2021年张文娟副主任医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2022年刘宏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资助。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60多人次,国际性学术会议50多人次,全国性大会做专家讲座及大会发言80余次,成员周俊林、赵建洪、毛俊杰、刘建莉、白亮彩、魏晋艳、张学凌、张文娟、赵君、孙秋、周青、张国晋、薛彩强、刘显旺、景梦园、张斌、邓靓娜、韩涛、徐媛、任铁柱、孙嘉晨、席华泽等先后走向北美放射大会(RSNA)、ECR(欧洲放射学大会)、ISMRM(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并做大会发言和交流。团队主编和参编教材及专著10余部,其中《神经系统肿瘤影像与病理》、《能谱CT临床应用与进展》及《影像病例解读》历时4年,在国家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成果显著,每年硕博士研究生获校级及国家级奖励及荣誉20多人次,已获国家奖学金者16人次,每年都有多名硕博士论文被国际大会录用并应邀参加国际交流,2人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人获兰州大学及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名博士毕业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8级、2020级博士研究生团队2次荣获兰州大学科研先进集体。学科主任周俊林教授、博导,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兰州大学萃英学者,兰州大学教学名师。现任甘肃省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放射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甲等)带头人,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放射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组长等30 多个国家级学会的任职。任《实用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放射学实践》、《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及《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多个专业性期刊杂志常务编委、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