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位病性辨证的创立

作者:刘宝厚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一、病位病性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一)继承与创新并举:病位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当前的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的八种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涵盖了传统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又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对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重大意义。如患者表现为黎明前腹痛、腹泻,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肾的生理功能是温煦、固摄、推动与化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根据这一理论就可以确定本病的病位在脾、肾二脏,病性属阳虚,辨证结论:脾肾阳虚证。这种分析、归纳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脏腑功能和八纲辨证的基础之上。又如患者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等症,日久之后,逐渐出现消瘦,倦怠,四肢无力,面黄肌瘦等症,这是由于“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进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所以其病位在脾,病性属虚,治疗就应以健脾为主,脾运健旺,气血自生。足见病位病性辨证法是建立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上的一种辨证方法。

(二)辨证的思维与方法:病位病性辨证的思维过程,是对患者当前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当前的病理反应状态——病位、病性做出客观的判断,提出完整的证名,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譬如患者主诉为腹泻、腹痛,按中医理论讲,泄泻有虚实之分,外感、食滞泄泻多属实证;脾肾亏虚泄泻多属虚证。肝气乘脾导致的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证。这就要求医生围绕主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病情。如患者因感受风寒,突发腹痛、腹泻,伴有恶寒、发热、舌苔白厚者,则是寒湿内盛证;若因饮食不洁,引起的腹痛、腹泻,伴有脘腹胀满、嗳腐酸臭,舌苔厚腻者,则为食滞胃肠证;若泄泻日久,迁延不愈,伴有疲乏无力、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者,则应考虑为脾胃虚弱证;若泄泻多发于黎明前,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则为肾阳虚衰证;若腹痛腹泻与精神情绪有关,伴有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者,则应辨证为肝气乘脾证。

(三)证及辨证的核心内容:“证”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哲学、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是“审证求因”,“司外揣内”,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探求病因,明辨病位与病性,为确定相应的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依据。譬如,自然界的“风”具有善行、动摇不定的特性,常兼夹寒、湿之邪为患,故临床上就把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的病因概括为风、寒、湿邪。邪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故其病位在气、血,病性属风、寒、湿,辨证:风寒湿痹(行痹)。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足见,病位与病性是组成证的两大要素,是辨证的核心和纲领。

证是疾病在特定阶段内,机体的病理反应状态,任何复杂的证,都离不开病位、病性两大要素。如表、里、气、血、津液、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脑、女子胞以及14经脉都是属于病位辨证的内容;寒、热(火、暑)、虚(不足、衰弱)、实(亢盛)、风、痰(饮)、燥、湿(水)、滞、瘀、毒等,都是属于病性辨证的范畴。所以,临证时只要抓住病位、病性两大要素,就不会迷惑不解。

(四)对虚证的评估方法

为了减少辨证的复杂性,对性质相同,程度不等的证,可以采取分度的方法进行表达。如虚证中的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均可采取以下方法。

1、阳虚证可以阳虚Ⅰ度来代表;亡阳证可以阳虚Ⅱ度来代表。

2、阴虚证可以阴虚Ⅰ度来代表;亡阴证可以阴虚Ⅱ度来代表。

3、气虚证可以气虚Ⅰ度来代表;气不固证可以气虚Ⅱ度来代表;气陷证可以气虚Ⅲ度来代表;气脱证可以气虚Ⅳ度来代表。

4、气滞证可以气滞Ⅰ度来代表;气逆证可以气滞Ⅱ度来代表。

5、血虚证可以血虚Ⅰ度来代表;血脱证可以血虚Ⅱ度来代表。

二、病位病性辨证的创立

作者通过对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反复临床验证,提出的“病位病性辨证”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又涵盖了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法的核心内容,达到了全面、准确、精炼、规范的目的和要求,是中医诊断学上的一大创新与发展。

作者认为,病位、病性的内容不宜过于繁杂,既要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又能涵盖临床常见证候为原则。中医脏象学说中明确提出五脏与人体形、窍、志、液等有密切的联系,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所以,凡属肺系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候(如咳嗽、气喘、咯痰、失音等),皮毛、口鼻病变(如出汗多、易感冒、皮毛枯槁、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以及情绪低落、悲伤忧愁以及鼻流清涕者,都应归入于肺;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所以凡脾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候(如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等),肌肉、四肢、口唇病变(如肌肉消瘦、四肢不举、口淡乏味、口唇淡白等),以及思虑过度、失眠健忘和口涎自出等病理变化,都应归入于脾。其它三脏也都如此。再如病性辨证中所列的暑,应与热相合并,因为暑邪为火热之气所化;再如痰和饮,水和湿,它们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关系是: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区别仅在于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所以,痰和饮,水和湿,都应合二为一,不宜单列,以免重复。至于临床上少见的一些证候,如气陷(指气虚升举无力的重证)、气脱(指元气亏虚至极的危重证),亡阳(指阳气极度衰微的危重证)、亡阴(指阴津严重耗损的危重证)等,虽都属气虚、阴虚、阳虚至极的重危证,其性质相同,只是病情程度轻重不等,作者认为,对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证可以采取分度的方法来表示,不宜再分别单例为病性辨证内容。总之,证的内容越少,医生越容易掌握,可操作性越强;证的组合越多,越能反映病情的多样性和辨证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