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一个人,既是对逝者的崇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三月春暖花开,这个季节,我们缅怀冯守诚老教授,重温这位在甘肃骨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杏林中人,意义深远。
先生早年得被人誉为“骨圣”中国骨科先驱的方先之教授真传,回到兰州致力于甘肃医疗事业。他有着萃英前辈的秉赋和风格,在甘创设了兰州医学院骨科学,这在甘肃医疗史尚属首次。在此,他开始尝试做颈椎前路手术,此举在西北五省开了先河。
老教授在兰创办骨研所时艰苦募资的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一百年前萃英门的又一位伟大人士——吴可读,也正是他东奔西跑,到处募集资金,筹建了甘肃贡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为民谋福祉的心情总是如此感人。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在萃英门这块土地上工作的人的那种精神。这是一种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的豪迈与热忱。老教授学识渊博,正直豁达、低调慈爱的作风更让人感慨。在今天,什么是二院精神,二院人该怎么去做好自己,这些前辈身上有太多我们可取之处。
本期,《萃英》艺术人生栏目,推出三篇冯老弟子对恩师的缅怀文章,以飨读者,以此激励我辈。 ——编者按
十五年前,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举办了丰富的冯守诚教授从医五十年庆祝活动,展现了他五十年以来如一日的从医从教历程。
冯老身材不高,面容清瘦,炯炯的眼神里透着陇原男儿纯朴、谦和的独特品质,尤其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使周围的同事、学生和众多的患者倍感亲切。
行医半个多世纪,冯老始终坚守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以大师的风范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医者仁爱的胸襟肩负生命的重托。冯老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求知若渴的心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厚度,其精湛的技术源自夯实的基本功夫,有志者,事竟成。冯老以渊博的医教学识,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的勤奋探索,在省内骨科学领域成就斐然。
然而,这位甘肃骨科学大师不幸于2003年与世长辞。我们可爱可敬的冯老尽管永远离开了他挥洒青春的医教事业,告别了他真诚服务过的千万患者,作别了他用心热爱的工作伙伴,但他辛勤的耕耘给予行医者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值得珍藏的医学著作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学者型医学大师,冯老堪称著作等身。悉数,冯老曾经主编并参与编写、翻译《外科学》、《外科急救规范》等著作5部,撰写专业论文上百篇,其中有二十多篇医学论文在省报以上刊物发表。与此同时,他的多篇论文多次获得甘肃省优秀医学论文奖。
冯老倾其一生,探索骨科学的奥秘。由于他敢于实践,不断超越,终获可喜成果。冯老在骨科学上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兰州医学院科技进步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此外,冯老凭借高尚的医德,大气的医者作风,注重学科发展的专业追求,虚怀若谷的谦卑治学态度,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园丁。
以知识回馈社会,以医德救死扶伤。生前冯老曾经担任中华骨科学会甘肃分会主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理事,甘肃省残联副主席,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理事及甘肃分会理事长。
骨科的领路人辛勤的创业者
冯守诚教授一九四八年毕业于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至此开始了钟爱的医疗和教学事业,无怨无悔,奉献毕生。尤其在骨科学领域,硕果累累,称得上省内骨科学第一人。
冯守诚教授于一九五三年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第一届骨科医生进修班学习,从此开始涉足骨科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事业。在他的带领下,我省创设了兰州医学院骨科学,奠定了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学不断进步,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基石。它也是冯老辛勤奋斗、默默耕耘五十余载的岗位。冯老注重研究,更看重学习。兰州医学院骨科学创立不久,第一期学习班在兰医二院开办。
上世纪七十年代,甘肃省全省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缺医少药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基层医院无法开展,骨科首当其冲,冯老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为此,他产生了在全省普及骨科的设想。一九七八年,在省卫生厅的支持下,兰医二院举办了全省第一期骨科学习班。
冯老清楚地认识到,举办此类学习班意义非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困境,缓解当地群众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同时,这样的学习班也可以为基层医院培养具备基本理论和相应医疗技能的骨科专业医师。他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班的工作中,坚持亲自授课,亲自示范教学并身体力行地认真对待每一次示范手术。骨科学习班延续十年之久,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全省基层医院培养了许多骨科专业医师。难怪在省内骨科学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冯教授的骨科医师,不是真正的骨科医师”。
毫不夸张,冯守诚教授称得起开创甘肃省骨科学的先驱者。
观察勤思考 学术多第一
施行骨科手术对医生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当严格。不仅需要思路清晰,基本功扎实,还需要行医者在胆大之余细心有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冯守诚教授就开展了省内独一无二的骨科四肢骨拆手法整复和内固手术,椎间盘手术。
五六十年代的甘肃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设备落后,药品严重匮乏,这些导致我省骨关节结核病发率高居不下。
省内条件不足,冯守诚教授果断选择外出参观学习,回兰后立即开展经胸椎涂治疗胸椎结核。他对术后患者认真观察,发现个别病例有胸椎并发症迹象,深思熟虑,改为经胸膜外治疗胸椎结核,手术后效果显著,接着写下《径胸前路治疗胸椎结核60例分析》一文在业界推广,以资提高省内骨科治疗的整体水平。
研究西医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经过刻苦的学习,冯老的外文程度很好,加之勤奋好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因此,成就了他高超的业务水平。每每深夜,特别是手术前的准备阶段,他都认真的翻阅大量外文资料,为开展新的手术作充分准备。因此,冯老第一个在省内顺利开展丰盆切除术,率先治疗各种先天性畸形矫治,并成功完成各种骨肿瘤手术。
随着经验积累日趋丰富,业务水平的稳步提高,冯守诚教授信心满满,以科学的态度,开拓创新的追求,努力审视并探索骨科学的新课题。他带领兰医二院的骨科团队,自制器械,在省内甚至国内先开展经前路途径治疗晚期颈脊髓损伤,脊髓移位术治疗脊柱侧弯截瘫等多项高难度骨科手术。
开拓发展空间 着眼未来医疗
八十年代,冯守诚教授不仅是知名的学者,更是很有名望的医师。他在骨科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骨科学手术上有非凡的造诣。但是他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为全省骨科学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升骨科学的整体医疗水平准,使甘肃的骨科医疗水平上升到新的境界,以期缩小和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差距。为了完成这份责任,为了更好地诠释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深思熟虑后,他毅然于一九八四年向省政府办公厅递交专题报告,申请组建甘肃省骨科研究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省政府即予批复:同意成立骨科研究所,兰州医学院迅速表态坚决支持。
骨研所的框架搭建起来了,但是摆在面前的困难不少,经费没有,设备没有,病床没有,人员没有,每走一步,答案只有两个字:“没有”。也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字,叫这位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意医师举步维艰。
然而,目标、责任、信念支撑着冯守诚教授欣然面对从未触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他开始向卫生厅申请批复10张床位,解决了部分经费,向省科委写专题报告,请求支持获准,进口“X光C型臂”一台,进口德国“肚关节全占”一套,给临床提供了必备的医疗设备。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他想到了不一样的办法。他决定与多个企业积极联合,以厂所挂钩的协作方式,培训医务人员而寻求紧缺资金,先后自白银铜加工厂、白银公司职工医院,陇西112厂职工医院,泰安县人民政府等达成协议,筹集资金35万元,终于使骨科研究所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病房,有了用于学习、科研、办公的专用场所。
骨科研究所的组建基本就绪,冯守诚教授精心策划骨科研究的工作终于全面启动。冯教授开始确定骨科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他结合门诊,结合甘肃骨科学现状,主持开展关节镜检验和碳素股骨的研制及应用,静脉回疏障碍促进骨骼生长等10个科研课题,均获得成功,与此骨时延续着骨科手术的第一例,除了首次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外,又开创西北五省之先河。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冯守诚教授招收第一名研究生,一九八五年招收三名研究生,隔年又招收四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大部分进入本院临床科室,解决了骨科工程师紧缺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新鲜血液的注入,医务人员知识层次的提升,使二院骨科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储备了高质量的人材。同时,冯老身体力行,批量,多次,接收省内进修医师。这些前瞻性的举措不但丰富了省内的骨科学人才,而且使甘肃骨科学的整体水平也进入较高的层面。在业务上,冯老绝不吝啬,往往倾囊相授,殷切希望骨科学的后继者们成长,成才。作为一代骨科学名家,省内骨科学的高资历医师都曾受到冯守诚教授的指导和教诲。
请进来走出去 和世界握手
对外交流,吸取国外及先进地区的科学技术,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冯守诚教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他曾经严格要求研究生、年轻医师、进修医生必须高外语水平,以期迅速学习,应用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以求再次进步。
1987年骨研所首次邀请日本神户大学骨科教授来兰州讲学并进行手术示范。1989年,骨研所再次邀请日方来华讲学,这两次日方来兰的讲学和手术示范,对骨科研所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两次的学习交流,使我们的骨科医师们学习到小切口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伊索显脊髓造型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更为可喜的是,骨研所与日方在兰州成立了民间中日友好兰州骨科中心,日方同意承担食宿费用,每年骨研所可派一名医师去日本进修。至此,骨研所已派出四名医师分别学习脊柱外科,膝关节外科,他们已是骨科的中坚力量,医疗技术也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医者仁心厚无悔一生高
冯老离开我们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而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一言一行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求索、 创新。
冯老曾经说过:"医师成功的重要秘诀是对患者有仁慈之心,因为患者是医师的衣食父母。"言出必行,他做到了,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是和颜悦色,热情接待,认真检查,耐心解释,凡到办公室求医之人,必亲自送出,这似乎是不成文的规矩。七十高龄,又身患严重颈椎病和三叉神经痛,他毫不在意,仍然坚持站在手术台上,为一个个患者解除病疾,他赢得了尊敬,赢得了赞誉,也收获了心灵的满足。
冯老曾经无数次地教导学生:"医学是深奥的学科,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从而摸清来龙去脉,以便对症下药、施术。"说到做到,他订阅了很多原版医学刊物,书籍。深夜,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他在学习,以便充实和提高自我;他在探索,以便了解国外医学动向而正确的确立骨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又一个新课题。他是甘肃著名的骨科专家,多次应邀到日本、香港和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著名医院考察、访问、讲学。
在省内冯老也是省级名各大医院的资深顾问,凡重大和疑难手术都要请他亲临现场参与。
骨科研究所在冯老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在过去的三十年间,骨研所在脊柱、显微、关节外科、骨病骨肿瘤、小儿矩形、创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正是有了冯老的努力,甘肃的骨科在不断地进步,骨研所在不断地突破。2010年被卫生部列为临床重点科室,省科委定为重点临床实验室。
追忆往昔,感动常在;以人为本,大师气魄。缅怀冯守诚教授,斯人已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