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在平凡中坚持在平凡中奉献————6月十佳“兰州好人”故事
有那么一群人,提起他们的故事,总是令我们感动不已。春去秋来,在平凡中坚持,在平凡中奉献。他们的故事,感动了金城;他们的
故事,唱响在兰州。他们就是“凡人善举”的先锋——“兰州好人”。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月评“兰州好人”活动再次开评,选出了6月份的十佳“兰州好人”,他们分别是“孝老爱亲”好人:白锺龙、姚丽;“敬业奉献”好人:梁海龙、张成荣、程志斌;“助人为乐”好人:莫兆鸿、王进才、王丽萍;“见义勇为”好人:高政、马鹏程和柴彦明。
白锺龙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皋兰县水阜乡中学的学生白锺龙来说,“孝”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白锺龙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都是残疾人,其母是智障残疾人,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十几年来,他所承受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困苦。
白锺龙学习优秀,每次考试皆列前名。他颇爱读书、多才多艺,在学校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他还是一个邻里称赞的孝顺孩子。他除了照看好母亲外,还要做饭干各种家务,尽自己所能帮助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当父亲拖着残疾的腿回家,他会为父亲洗脚。每当母亲生病“撒泼”时,他总会替母亲揉肩捶腿,安抚母亲的情绪。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他从未气馁,也从未放弃,即使偶尔一次的埋怨,他也会自责不已。
无论是在家、学校或公共场所,我们都会看到一个谦卑而恭敬的身影。白锺龙是一个尊敬长辈、体贴长辈、孝敬长辈的好孩子,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周围的同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颗感恩之心、孝亲之心。他用自己的行为很好的诠释了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姚丽
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婆常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20多年,她任劳任怨默默的为这个家奉献着。她就是众人眼中的好儿媳姚丽。
2007年,婆婆不慎将腿摔坏,雪上加霜的是,医院检查出婆婆又患上了肺癌,可是姚丽没有退缩,她每天按时给婆婆服药,私下里还到处找中医、找偏方,就是为了让婆婆能够多活几年。每天下班后无论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在床上躺了两年多,她每天喂水喂饭,给婆婆洗澡、捶背,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公公有白内障看东西不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公公是个爱干净的人,但由于得病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衣裤和床单,她从无怨言总是把公公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
沉重的生活负担并没有使姚丽低头,她勤奋敬业、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名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梁海龙
梁海龙是奔马出租公司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没有很大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不平凡的的敬业精神。从事出租客运服务的9年多时间里,他开文明车行文明路,不超速、不拒载,无投诉纠纷、无交通事故,热情周到的为每一位乘客服务着。
梁海龙用一句简单的话形容出租行业:“乘客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看起来像是墙上的标语,但梁海龙确实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每次营运服务前,他都会认真检查车辆状况是否有安全隐患,认真打扫好车内外卫生,给乘客一个舒心的乘车环境。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坐上梁海龙的出租车,都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梁海龙总是笑眯眯的,从不因生意的好坏而改变。不管刮风下雨,乘客上车后,他总是一句礼貌的问候:“师傅,请问您到哪里去?”9年来,梁海龙以娴熟的驾驶技能,热情的服务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梁海龙在许多公益活动面前都有出色的表现。2009年,兰州九州开发区长江小区遇到山体滑坡,他放弃运营,和十几辆出租车司机组成了一支爱心车队免费拉载乘客,直到公交车恢复运营;每年在学生高考和中考期间,免费拉运学生参加考试的“爱心直通车”队伍里,总是少不了梁海龙驾驶的出租车……梁海龙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敬业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
张成荣
张成荣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对农民和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他运用自己所学,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1982年他从甘肃省临洮农校毕业后回到故乡榆中,进入榆中县农技中心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农业工作者,一干就是8年。
2003年,在张成荣的带领下,榆中县走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粮食连续7年获得丰收的道路。他不仅是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还是带领全县农技工作者大面积推广新技术的耕耘者。多年来的农技推广工作让张成荣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土地,离不了农民。多少个节假日,他断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终日奔波于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悉心交谈,了解农民的想法,学习农民的经验,也为农民的播种出谋划策,进行技术指导。站在田间远远望向一群人,很快就能找到张成荣的身影,因为他总是在那里手把手的给农民指导如何起垄、覆膜、耙地。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这是张成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通过“田间学校”帮助农户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建立起了“随问随答、随叫随到”的良性循环模式。他就是这样把心放在农业上,把心用在农民身上,也将那一种情怀深深的留在了他日夜工作的土地中。
程志斌
“我要让甘肃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很好的医疗。”这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程志斌的愿望。他平易近人,处处以病人为重,强调“一人一治”的个体化治疗,7年多,他帮助很多疑难病症的病人解除了病痛。在病人眼中,他是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大夫。
程志斌是名好医生,据患者家属刘钰介绍,根据“潜规则”,她曾经给过程大夫“红包”,当时程大夫态度强硬,坚决不要,如果家属非要这么做,就停止手术。但刘钰还是将“红包”放在程大夫桌上就离开了,她认为没有大夫会不收的。可令她想不到的是,在程大夫手术过程中,护士长告知她,程大夫在手术之前,将“红包”钱款充进了他父亲的医药费里。关于这点,程志斌是这样说的:“这种事情,常常搞得我很郁闷。为什么呢?许多病人给我塞‘红包’的时候,推推搡搡,老是把我的白大褂口袋扯破,这点让我很郁闷。病人家属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就常想,把这些钱放在患者的治疗上,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拿着你的‘红包’,思想上有了压力,是做不好手术的。”
曾今,程志斌放弃了外省优厚的待遇,作为兰大二院的引进人才,成为普外科一名主任医师。面对这些,程医生说:“我是甘肃人,就要回到甘肃。我觉得,对患者来说,可以在甘肃治疗病情,就不必要去北京、上海那么远的地方,多花费钱财而且受罪。我学医学知识和技术,就是为方便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很好的医疗。因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老百姓需要更广泛的就医渠道。”
莫兆鸿
有困难找莫兆鸿,这是甘家巷社区居民的一句口头禅。谈起莫兆鸿,甘家巷社区四十八位75岁以上的老人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这些老人们共同的“好儿子”。
莫兆鸿是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自2006年来到社区担任综治员以来,他就没有闲过。照顾孤寡老人,处理邻里纠纷,义务打扫社区卫生……在这7年时间里,数不清他到底为身边的居民做了多少好事。特别是对于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他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95岁的沈林老人是辖区的空巢老人,自从四年前知道老人的情况后,莫兆鸿就开始对老人进行照顾,隔三差五老人家的家中总会少不了他的身影,小到换灯泡、领取高龄补贴、大到背老人看病,他总是在业余时间无微不至的对老人进行关怀。辖区80岁的王少峰老人、76岁的杨秀英老人更是对莫兆鸿赞不绝口。
这就是莫兆鸿,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7年多来他用满腔的热情给社区居民送去温暖的这些行为,带动着甘家巷社区里的好人好事也层出不穷。他说,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看到对方满意的笑容时,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的快乐。
王进才
一间不大的板房内,放有一张办公桌,虽然有点简陋,但收拾得格外干净,这就是断臂残疾农民工王进才成立的脚手架租赁公司。2009年,王进才被高压电线不幸击中失去双臂,但他用坚强的毅力创业,组建了农民工公司,解决进城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如此,4年间,他用血汗钱为贫困地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每隔几个月,他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买来大米和油,帮扶社区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
王进才身残志坚,常年坚持资助困难地区。去年12月,他雇了一辆大卡车,从兰州拉着衣物,走到会宁境内时,下起了鹅毛大雪,只好住在附近村庄,第二天才赶到目的地,将捐赠的物品交给了民政部门。兰州理工大学生李铎,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后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王进才得知此事后,立即给予资助,并承诺资助他完成学业。还有两名6岁和8岁的孤儿也在王进才资助下得以继续学业。对于这些,他说:“我只是给老乡们做了应该做的事儿,不值得大家惦记。”
虽然失去了双臂,但王进才从未把自己当一名残疾人对待。他时常感叹,在自己最困难时,得到了许多好心人帮助,使他今生不能忘记。因此,他要努力为社会多做公益事业,回报大家的恩情。
王丽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方大炭素公司设备部就有这么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同志王丽萍,她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参加工作至今20多年,她坚持做好事,献爱心,像火一样温暖他人。其实她并不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没有富
裕的家世,没有厚俸的工作,她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但她有着一颗淳朴的向善之心,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她力所能及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王丽萍说,一个人要宽以待人,热心助人,在别人有困难时去拉一把。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只要有需要人帮助的地方,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热心公益事业,把献血当成一种奉献方式,十年如恒、利己利民。从1998年自告奋勇参加了第一次献血开始,她每年都坚持至少献血两次,至今已献血近4000毫升,6本红彤彤的献血证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她还是“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当中的一员。
20年间,王丽萍从未停止奉献的脚步。1992年当她第一次看到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便决心担负起为甘肃镇原县和白银市的两名小学生捐资助学的义务,每年120元,而当时她每月的工资才72元。现在,她所资助的孩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且成家立业。王丽萍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是一种美德,人生要有善心,多点爱心,能为他人多办点好事,多帮一份忙,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份和谐。
高政
他没有立志要当英雄的高尚觉悟,他只是知道当危害公众利益的恶徒出现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站出来,勇于去对这些恶徒说不。他就是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学生高政。
2011年12月4日晚上10时多,高政路过七里河桥西津东路669号兴鑫旺水果经营部时,看到一名手持弹簧刀的男子,将该经营部的收银员用刀捅倒在地,不能动弹,地上已经流出了一大摊血。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便冲上去抓住歹徒,在与之搏斗时,他脸上被连划两刀,右手背上被砍了一刀,不一会眼睛就被鲜血给糊住了。但他仍奋力抓住歹徒,接着脸上又被扎了两刀,他依旧不放手,并高声疾呼,抓贼啊!附近的人闻声赶来后,歹徒又在他肚子上捅了一刀,挣脱控
制,夺路而逃。此时,高政已失去了意识,昏倒在地上,当他醒来时,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经医院检查,他身中数刀,所幸没有伤到脏器,4个月后才痊愈。
作为一名大学生,高政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青年。当那位收银员躺倒在血泊中时,他当时想到的就是要赶快救她,晚一分钟甚至都有生命的危险。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遇到这类事情,作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应勇敢的站出来制止犯罪。
柴彦明、马鹏程
2013年2月13日13时40分,兰州市公交第四客运公司50路4028号车运行至文化宫附近时,驾驶员柴彦明和乘务员马鹏程发现前方停放的一辆雪铁龙轿车突然发生自燃冒起了烟雾,司机顿时惊慌失措。该车组驾乘人员急忙将公交车停放在安全处,迅速取下车内的灭火器,立即上前施救,他们用灭火器对准一米多高的火苗进行喷洒,几分钟后,大火被扑灭。避免了一起火灾的发生,确保了该路段交通畅通。
2月17日,同样是该车组这两位驾乘人员在运行时发现一乘客遗失的钱包,当时丢钱包的乘客在西关十字下车后才发现钱包丢在车里了,乘务员马鹏程看见钱包被另一乘客刚拿到手上,连忙动员该乘客将钱包归还失主,遭到这名见财起意的乘客拒绝。这时,驾驶员柴彦明一声大喊,与马鹏程一起从乘客手中将钱包夺了回来。钱包内装有现金2000多元、学生证、银行卡3张。此时,已转乘另一辆50路公交车从东北来兰探亲的学生失主也及时赶到。柴彦明和马鹏程当场将钱包及现金物品等交给失主,确保了乘客财产安全。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中国甘肃网】牵手护士妈妈 一起感受爱的温情[ 05-13 ]
- 下一篇:【甘肃日报】救援队里的夫妻搭档[ 08-14 ]